玄妙观露台春秋
发布时间:2018/5/13 16:44:26 点击数:
作者 安琪儿
春秋者,时光、岁月也。露台么,就是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的大门前。它东西宽约27米,南北进深约16米,四周围有青石栏杆,整个露台高于地面六七十公分,至今已有1700余年。明朝天启年间,据说玄妙观就有露天书场,大约清代以后,玄妙观内,特别是露台周围的空地上设摊日多,且种类五花八门,有各式小吃、日用百贷、花鸟鱼虫,以及医卜星相、江湖杂耍等等,逐步演变成古城中心最闹猛的地方。多少年来,不管是达官贵人,还是平民百姓,是善男信女,还是富商小贩,有空没空,有钱没钱,都愿来此光顾。世间许多喜剧和悲剧,甚至闹剧和丑剧,也都在这里上演过,使得这块空地和高居其中的露台,就像是社会的万花筒和历史的小舞台。
小书摊、小热昏和朱松官
我辈生亦晚,记得初次光临露台,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上小学时。一次和小伙伴荡观前不经意走进玄妙观,但让我们停住脚步的倒不是林林总总的摊位和热闹的人群,而是一排靠着三清殿西山墙、竖在两米多宽台基上的小书摊。我们顿时被小书中精美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所吸引。当时这些供租阅的小书,现场看一分钱两本,借回家看一分钱一本。我们三人每人花一分钱挑了两本,看完后偷偷互相换了看,就这样一分钱等于看了六本小书,真是赚大了。之后我们经常来此租阅小人书。从这些小人书中,我认识了岳飞岳家军,知道了杨家将,也明白了“完璧归赵”和“窃符救赵”是怎么回事……总之,当时的那种获得感和愉悦感是课堂里找不到的,乃至今天,回忆起来仍有一丝甜味。当然,我们的偷换小书的行经也引起了摊主老头的怀疑和警觉,不过这书架上的小人书,我们当时觉得好看的也不多了。
怀着不舍的心情离开小书摊,我们在露台上和空地上的人群中挤出,许多地方都是走马观花,而最吸引我驻足的是“唱小热昏”和朱松官卖蛇药。我看到的“唱小热昏”,估计是老俩口,他们常在露台南面石栏杆外的空地上设摊。两条长板凳上放一只小木箱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。老头戴一顶有小翘辫子的帽子,老妇则一手拿竹片,一手拿小锣。他们大多是自编自演,不论是社会新闻,还是家长里短,经他们绘声绘色地边唱边说,很能吸引人们前来观看,尤其是老头学起戆大来更是活灵活现,嘴里还念念有词“阿三头,呒青头,撒尿撒嘞茶壶里,淘米淘嘞嗨夜壶里……”让大家笑得前俯后仰。为了增加表演的效果,在说唱过程中,老妇常会拿敲锣的那块竹片,随手朝老头的后脑勺“啪”的一下子打过去,这可真是突然袭击,直打得老头又缩脖子又吸冷气。记得后来我很少再去看他们的“小热昏”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那厚厚的竹片声和薄薄的头皮间的撞击声,听了总觉得不舒服。
在露台及四周空地上的各种撂地摊的表演中,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蛇医朱松官。他原籍浙江嘉兴,小时家境贫寒,父母早亡,以讨饭为生,在常熟他被一捉蛇人收养,并学会了捉蛇和制药的技能,后迁居苏州葑门十全街自立门户。姑苏城外多水网山岭地形,蛇患肆虐,让他这个从小练就的徒手逮蛇绝技和颇具疗效的蛇药有了用武之地。朱松官那时正值中年,身材虽略显瘦小,但身子娇健,浑身皮肤黝黑,嗓门有些沙哑,应该是他常年野外活动和爱好喝酒使然。
我曾在露台上看过他开场子,只见他赤裸上身,脖子上挂了一条蛇,手臂上缠了一条蛇,都是昂头吐信,咄咄逼人。他边来回走动边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制蛇药的各种功效。我也见过他为了推销蛇药让毒蛇咬破自己舌头的场面,但见那被蛇咬过的的舌头很快变黑变大,鲜血直流,其状惨不忍睹。经过他用自制的药粉反复涂抹,约半个小时后方止血消肿。这种近乎自残的方式比起唱小热昏老头的那记头皮,真乃大巫见小巫,可见当年那些吃开口饭和撂地摊谋生的人们是多么不容易。别的场子随着观众越围越多会越来越小,唯有朱松官的场子,围的人越多,场子会越大。因为只要他身缠毒蛇贴着人群走过去,人们就会纷纷被吓退。所以看他的表演,你不用往前挤,只要能站住不动,用不多久就是头排观众。
露天仓库和活报剧
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对我们国家来说,是个比较特殊的年代,也有人称之为“火红的年代”或“激情燃烧的年代”。当时全国上下,全民动员,热火朝天,运动不断。三清殿前的这块露台虽说是道教清静之地,却不是世外桃源。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,我就在露台西边栏杆外的空地上,看到用铁丝网围成了一个很大的露天仓库,里面堆满了各种铁家伙,有铁门铁窗铁栅栏,铁桶铁锅铁床架,足足能装几十卡车。它们全是从工厂、学校、商店及居民家中收集来的,要用它们回炉去炼钢。当年的目标是年产800万吨。
就连我们小学生也没闲着,每天放学后都在四处找碎缸爿,磨成细粉交去砌高炉。而露台上正在表演赶超英美的活报剧:有两人分别戴着画有米字旗和星条旗的帽子在前面跑,一个身着蓝色背带裤、脖子上围一条白毛巾的“中国工人”在后面紧紧追赶。跑着跑着,“英国人”、“美国人”气喘吁吁四脚朝天狼狈不堪,“中国工人”则昂首阔步超越向前。当年这样的活报剧在大街上经常看到。但是赶英超美并没有想像活报剧演的那样一蹴而就,遍地的小高炉也炼不出一斤合格的钢。
时光流转,岁月蹉跎,在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坚持改革开放,如今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,有许多领域已领跑世界。而我国的钢年产量早已突破亿万吨。不仅如此,为了更加科学和可持续发展,已连续几年压缩钢的产量,这在六十年前简直是想都没有想到。
文革风暴惊露台
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过了没几年,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接踵而至,到处是口号震天、红旗招展,可说是风起云涌,神州动荡。不久一个爆炸性的新闻震惊全城:玄妙观三清殿内,高达十七米位居正中的玉清塑像,也就是元始天尊的头竟然被人锯了下来。紧接着,玄妙观内东西两侧众多配殿中抄出的各种神像、字画和道经等被焚烧数昼夜,其中有的就堆放在露台上被付之一炬,人们在很远处都能看到冲天的火光。昔日游人如织的休闲中心笼罩在一片萧条惊恐的气氛里。很多配殿不是被贴上了封条,人去室空。朱松官和唱小热昏的和其他摊主一样纷纷偃旗息鼓,销声匿迹。三清殿内的所有神像壁画都被遮蔽,宽广的大殿成了举办各种展览的好场所。除了文革前曾在殿内举办过“收租院”的泥塑展外,1966年2月举办过“废品利用展览会”,介绍苏州各行各业废品回收再利用的成就。我曾去看过这次展览。后来到了黄海农场,在连队我曾积极参与筹备过一个“修旧利废”的展览,不用说多少是受了这次参观展览的启发。
另外,在文革中1967年3月,三清殿内还举办过“苏三司”和“八一战斗队”罪恶展览(都是文革中的群众组织,不久后又都给平反了)。那些天,露台上站满了各单位来参观的人群。他们都是臂戴红袖套,胸佩红像章,手握红宝书,表情严肃排队入殿。更有印象的是,我还看到过一次在露台上抓人的全过程。那是1967年4月,有天我因找一位校友,来到玄妙观东脚门友谊商店的三楼,当时是苏州市某红卫兵组织的一个广播站,我刚到楼上,就见几个人跑进跑出十分紧张,一打听才知马上要抓人。原来那几天在露台上经常有人聚在那里交换毛主席像章,整顿过几次收效甚微,因此今天要采取行动。他们召集了不少人预先散布在露台四周,假装着看热闹挤在交换者的身旁。突然高音喇叭里一声号令:“红卫兵开始行动!”小将们一涌而上。不少正在埋头交换者来不及反应已被控制,旁观者一片惊慌赶紧四散遁去。这出闹剧我在三楼朝北的窗口看了个一清二楚。事后被抓的像章交换者听说给训了一顿后都放了,像章则被没收。今天,毛主席像章在全国的古玩市场几乎都能找到,有关的奇闻轶事也有不少,这也算是其中一件吧。
改革春风吹露台
将近十年的文革期间,玄妙观内的各种个体摊点几乎全被禁设,人们也没有心情来此休闲,就连露台中央的大香炉也断了香火锈迹斑斑。直到文革结束后,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,才一扫玄妙观内多年的阴霾。1979年的12月,江苏省十多个市县联合组织的大型特色糖果展销会在这里举办,场面轰动,反响热烈,给这里正在不断增多的个体摊位提升了人气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企业转制步伐的加快,许多单位陷入困境,不少下岗职工不等不靠,单枪匹马来到玄妙观摆摊营业,开始闯荡江湖,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。据统计1985年玄妙观内各种个体摊位多达157个。
许多当初的下岗职工就是在这里掘到了事业发展的第一桶金。如今他们中有的已在海外发展,有的成了大公司的老总。而这方平整又宽广的露台,除了游人来此歇脚,还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生意人在这儿聚首。他们探讨行情,报价还价,什么“上家下家”,“进价出价”,成了他们的口头禅。今天手机普及可说是人手一机。当年虽没手机,但他们也是人手一器,那就是电子计算器。市场管理部门也因势利导,将观内各式摊位分门别类,集中安排在东西两条甬道的两旁,并搭起了整齐统一的售货亭。其中东路以各种小吃为主,西路以服装、小百货为主,一时间这里俨然成了一个集市,每天都是人来人往。
上世纪末,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,优化商业布局和发展旅游经济,观前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更新工程,玄妙观也在其中。1998年12月《苏州日报》曾整版介绍了该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。不久工程实施,东西甬道上的售货亭全部迁出,其中部分安排在玄妙观东部的几条小弄内。1999年9月该工程结束,观内拓宽了甬道和广场,新栽了树木花草。据记载,露台的东西两头以前分别有四角亭和六角亭各一座,这次整治中得以恢复,供游人休憩。此外,三清殿作为全国重点文物,连同露台一起受到格外关照:在它的四周建起了用金山花岗石栏和石板组成的围栏,并需购票入内参观。
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整治,玄妙观的环境更加美观和舒适。逢年过节,有时会在这儿举办其他市(区)的特色民俗文化、农副特产和文明成果的“三进城”展示活动。在正山门的临时舞台上,还能一睹道教音乐的精彩表演,看到久违了的“笃齐钹”——飞钹绝技。而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,在饱览了姑苏园林的美景后,来到观前品尝美味的苏帮菜,酒足饭饱后,再顺便捎上些老字号名店中的各式土特产,有的也会来到露台上歇歇脚,到三清殿上柱香,然后心满意足地踏上各自的归程。
一年一度一春秋,光阴似箭去难留。从我当年邂逅露台,至今已有一个甲子,而我本人也已年逾古稀。自从露台连同三清殿被圈进了保护区,我就没再上去过。但只要有机会经过那儿,我都会停住脚步,透过那苍老斑驳的“钉钉石栏杆”,仔细打量这块安静的露台,而那些年发生在这里的人和事,便会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,就像昨天看到的那样清晰,以致让我就这样远远地望着它,良久良久……
在公众号上的留言:
大鹏
仲师傅
朋友11
董寿柏
丁德明
心士
老宝宝
阿德
李道原